王德兴|我拿什么奉献给你?(一位军人的乡愁)
| 招商动态 |2016-12-20
王德兴,男,山东省夏津新盛店村人,现为空军指挥学院某研究室主任,空军大校。系中国新诗学会、辽宁作家协会、北京巿作家协会会员,迄今出版《以各种方式走向你》各类诗文集多部。
自父母离世后,我回老家的次数明显比以前少了。
但对故乡的牵念却有增无减。具体表现在:一是更加关注与故乡有关的讯息,像“微夏津”“难忘军旅战友(夏津)群”几乎每天都看,还不时把其中有关消息转发到其它朋友圈;二是主动参与了不少如老乡联谊会、领导亲朋莅京接待等活动;三是积极为老家创办的《棉花地》《夏津文艺》投稿,并广泛与老乡文友开展交流。
究其主因,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恋旧和思乡吧!
屈指算来,我迄今已阔别家乡32年之久。家乡之于我,不啻是养育之恩,更重要的是她给我提供了精神憩息的园地和灵魂净化的平台。那里尽管谈不上富庶但却并不乏慷慨,尽管说不上秀美但却不乏独特的韵味,尽管也没有太高的知名度但并不匮乏传奇与各类乡间才俊。总之,我从故乡获益很多,但反哺和回馈给故乡的却很少。至今想来,总感羞愧!
我拿什么奉献给你,我的故乡?单就发展而言,家乡目前最渴求的是招商引资,我一介武夫,哪有那种能量与本事?或者,出资为家乡修路、助学也是亟需,但又囊中羞涩……其实,倒是有一件事较为适合我的,那就是发挥自己擅于舞文弄墨、喜好文学的特长,为家乡做点宣传、为父老乡亲留点纪念文字也是可行的,于是,前些年我决定利用探亲和回乡过春节的时机,拟为父老乡亲们写一批散文,等攒到一定程度,再出版个集子,算作一名游子对家乡的情感的回报与认同,但悲催的是却没有坚持下来,客观上说是由于工作忙,但主观上却是精力分配不合理,抑或是愿望不强烈,尽管所写的几篇文章此后大都在报刊发表了,但距最初成规模、出集子的愿望相去甚远。
近日,收到已转业到济南多年的战友李义福的微信,他告诉我:经过近两年多的努力,他所著的题名为《韩庄》的散文集即将面世。
这本书着眼于家风传承,以他生活过的乡村为背景,以村中大小40多个家庭为着笔书写对象,用每篇3000至5000字的篇幅,配以数张不同时期的生活照片,分镜头式地全景展示一个村庄的文明印记,其目的在于“记录百年过往岁月,承载几代家族记忆”。这种别样的“小村史”,无疑以小见大,从中形象地折射出“村庄里的中国”原生态风貌,我为他的这种匠心独运而折服,也为他对生于斯养于斯故乡的挚烈情愫所感动;同时也为自己徙有心愿而迟迟不付诸实际行动的“空表态”和“伪热爱”而惭愧不已。
同是军人出身、同为文学爱好者,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?所以当义福察觉到我有些许自责,而不无安慰地提出“如你能抒发点感慨也可收进书里,为之增色”时,我慨然应允。于是,就有了上面这篇文字。
尽管游子对故乡的境界有高低、贡献也有大小,但故乡从不因此而对每个人有失公允或持有偏见,这也正是故乡之所以伟大、令人难以忘怀的一个重要原因吧!作为她其中的一员,无论是一粒种子还是一只家禽,也无论是一株草木还是一位游子,都会时刻享受到她所提供的恩泽与给养。正基于此,我也曾写下许多的诗作,以表达内心深处对故乡的赞美:
在那里/从来没有拒绝/一如慷慨的泥土/从不拒绝任何成长的渴望/那怕是一粒草籽/落地后即为自己的孩子/所以忘情拥抱/精心喂养/越是风雨越是相依为命/就是在这样的呵护下/所有秧苗渐由柔弱与青葱/茁壮成浩荡绿色与滚滚收成(《我已苍老,而故乡依然年轻》)
像风一样到处流浪/但我比风幸运/因我还有故乡/像云一样漂泊彷徨/但我比云安康/因我还有故乡/再远的路/我不会迷航/故乡的炊烟为我指引温暖的方向/再大的风雨/我从不慌张/记忆中的老屋为我撑起恒久的吉祥(《幸好,我还有故乡》)
的确,人生有限而岁月无垠。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都会逐渐走向苍老,但越是这个时候,越是强烈地思念故乡、怀想故乡。
——而每逢此时,那句“我拿什么奉献给你”的诘问,也会萦上心头!
点下方“阅读原文”看本号“约稿需知” ↓↓↓猜你喜欢
王德兴|渐热的天气抬高我的翘望
王德兴|体味遍地柔软与甘甜
韩传栋 | 阡陌相连的心田
龙玉玺|冬风已劲,故乡太远
荐读|习近平的文学情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