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老地名,留住株洲这座城市的记忆!
| 招商动态 |2016-09-02
有一个地方,名叫故乡,我们总是想起它,点点甜蜜,淡淡忧伤。故乡有街,有桥,还有树……他们都有一个或几个名字。名字里有些故事,蕴藏在渐逝的记忆里,留存在城市发展的屐痕中。
但,随着城市的发展,青石瓦、石板桥不见了。每年可能有一些地名消失。株洲很多地方,曾经多半是以“山”、“塘”来命名的。
应该只有小部分株洲的老人才晓得,从老火车站到建宁港,一条仅1公里长的路,却有堤升街、结谷街、栗树街、建宁街4条街。
如今,只剩下建宁街了。结谷街、栗树街分别以结谷门、栗树小学传承下来,而堤升街再也找不到任何痕迹了。
火车站附近的合泰地区,上世纪70年代还是一片农田,名叫“石子头”。后来城市招商引资,一广东商人收购了这块地搞开发,取名“合泰”。
株洲附近多山、多塘,许多地方以塘、山、树、桥、港等来命名。如荷叶塘、上月塘、砂子塘、月形山、斗笠山、九郎山等。但城市在嬗变,塘被填,山被开,路被挖,一些地方完全改变模样,许多老地名走进了记忆的深处。
芦淞区曾经有座月形山,原本是一座数百米长的小山,因其形状而得名。原址位于株洲四桥河东桥头至一水厂一带,与庆云山相邻。如今,这座小山被分成几段,路是通了,居民生活也方便了,但“弯月”消失。
老地名是城市的“活化石”,是城市的历史符号,追寻老地名,就是在开启城市记忆的钥匙。很多历史和文化,就浓缩在老地名里。
以天元区为例。天元区的名字取自“天台山”和“园艺场”。园艺场原本是湘潭县第一农场,1953年10月划归株洲。1958年时,经过2次区划扩大,其面积由1平方公里增至28平方公里。
据《株洲市郊区志》记录,园艺场被分成9个工区。沿湘江河自北向南有东湖、莲花、大坪、渡口、张家园和徐家冲6个工区,以蔬菜种植为主,附带种些水稻和水果;内有新塘、天台和隆兴3个工区,主要种植水稻,兼种蔬菜和水果。
1992年,政府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,园艺场从郊区撤出,改造成为河西高新技术开发区。自此,田园牧歌不再,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楼、喧嚣的人群。
今韶山东路至耀华、天元大桥位置,原本叫做“陆军码头”,这个名字的由来与1917年在此兴建过“湖南陆军机械厂”有关。辛亥革命后,湖南军队曾在原天台、莲花、大坪、渡口、张家园等工区,征购数百亩土地,筹建陆军机械厂。
皇伞冲原是位于天台山脚下,今神农塔、传媒大厦和湖南工业大学一线。相传吕洞宾仙游至此,民谚云:头顶天台岭,脚踏两潲基(韶溪港、枫溪港),谁葬其中,呆呆穿朝衣。此乃皇家风水宝地,意指皇恩庇佑的山冲。
宰相屋场于天元区群丰镇白莲村,为一汪终年不息的涌泉,其源头至今没人知晓。相传,雷打石镇下游不远处,有个名叫“大石围”的地方,江底与一条地下河相通。这条河向西潜流,在白莲村有一股水涌出地面。
凿石浦于湘江边上的一条古街,名为凿石浦半边街,曾是商埠。公元627年,凿石浦建有庆霞寺。公元769年,“诗圣”杜甫乘船路过凿石浦,被其秀丽风景深深吸引,便夜宿庆霞寺,并作诗《宿凿石浦》留世。
老地名的消失,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一种断裂。今后的城市化进程,或许更需要以一些特色老地名来命名学校、道路以及社区,这样才能让市民更加了解这个地方的前世今生。
END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